不一樣的中國史

Latest release: June 1, 2022
China · Asia · Personal Growth
Series
13
Books

About this ebook series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小野(作家)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作家)

張鐵志(作家)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

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

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系列特色】(共13冊,陸續出版中)


◆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本冊簡介】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祕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突破看點】


●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